首页 栏目首页 > 专业 > 正文

深中通道“航母级”沉管如何实现“毫米级”对接?专家揭秘→

8月,在阳光的照射下,伶仃洋蔚蓝的海水与朵朵白云相互辉映。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今年6月顺利合龙,目前后焊段仍在水下紧张施工中。


(资料图片)

事隔两个多月之后,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量管理中心副主任锁旭宏重回拥有360°海景视角的“一航津安1”控制室,向记者讲述了沉管隧道施工的点点滴滴。

“参建港珠澳大桥、深中通道项目,最重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,有了这种精神,我们不畏惧任何难题。”2012年至今,锁旭宏参建两大国家级超级工程,面对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测控难题,他坚守一线,用过硬的专业技术,不断实现新突破。11年的时间,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技术小白,成长为“沉管测量专家”,获国家专利60多项,发表技术论文17篇。

敢闯敢干,立下两个“小目标”

2011年10月,锁旭宏参加了中交一航局的校园招聘。当时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听说锁旭宏每天早上5点起床,和父亲一起挖洋芋到集市售卖,第一轮面试即给他打了高分。“你这么能吃苦,就招你了。”负责人说。2012年,从小长在大山里的甘肃人锁旭宏与大海结缘,扎根珠海牛头岛,一干就是11年。

“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说的一句话,令我印象特别深刻。他说,你们这些年轻小伙子,初生牛犊不怕虎,要拿出闯的精神,在超级工程项目上,你们只要敢想,就能够实现伟大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。”锁旭宏说。

在港珠澳大桥项目,锁旭宏敢闯敢干。他不仅创新性提出浮态沉管标定方法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还优化了无线声呐测控系统和测量塔定位系统,联合研发了“外海超长沉管隧道安装免精调定位控制技术”。这项技术对降低施工安全风险、加快施工进度、提高建设质量、降低工程造价和保护海洋环境等发挥了显著的支撑作用,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,为项目至少节省了约1.65亿元。

“在港珠澳大桥沉管浮运安装期间,GPS定位系统在关键时刻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,我们束手无策。”2018年,从港珠澳大桥项目转战参建深中通道项目,锁旭宏给自己立下两个小目标。一是在沉管浮运安装过程中使用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;二是研发基槽碎石整平、浮运、安装全流程研发测控系统,指导安装作业。

“毫米级”对接,每一节都是第一节

然而,创新哪有那么容易。深中通道沉管管节采用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是国内首次应用,其管节海中沉放安装精度控制要求和难度远超造船行业,钢壳线型控制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;双向八车道超大体量沉管管节,超长距离的浮运、更高精度的安装及智能施工的需求,开启新一代测控系统研发迫在眉睫。

“深中通道项目启动后,我们的北斗定位系统发展迅猛,为实现我的第一个目标提供很好的条件。”锁旭宏说,为了将北斗定位系统引入沉管隧道施工领域,他和团队做了上千次试验,从陆上、海上、沉管上,反复实施大量的试验验证。综合数据分析发现,北斗定位系统稳定,精度与GPS相当,甚至在海上使用时,精度优于GPS。

尽管有了数据支撑,建设团队也不敢轻易冒险。沉放安装E1至E3管节阶段,仍由GPS挑大梁,北斗数据为辅。在E3管节安装的节骨眼上,发生了一件事情,促成了北斗系统的成功上位。锁旭宏说:“当时E3正准备着床,这一瞬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。着床稍有不慎,管节就有安装失败的风险。”关键时刻,GPS定位系统与北斗定位系统的数据出现了两厘米的误差。

“当时指挥组发话了,两厘米是不能接受的误差,必须要做出判断。到底是使用北斗的数据,还是使用GPS的数据?”锁旭宏见此情况,立即从原数据开始追溯,针对性进行外部设备排查、分析卫星质量、精度比对。“最终我们决定,按北斗系统的数据操作。”自此,由E3管节起,北斗系统作为主用系统使用,在沉管施工领域实现了“毫米级”的对接精度。

沉管安装,每一节都是第一节。深中通道项目沉管浮运安装施工,每一次都小心谨慎,如履薄冰。

到了E5、E6管节,又出现了新的问题。锁旭宏发现测量数据与实际对接数据出现偏差,到E7至E9管节,误差愈加明显。经排查,计算模型、测控系统均正常,问题出在钢壳因海水压力影响发生了形变。

“遇到问题,我们就大胆创新方法去解决。这个东西发生形变,我们就把它还原回去,变了多少修正多少。”锁旭宏表示,E13至E19管节,建设团队大胆采用修正数据进行安装,创造了连续7个管节实现“毫米级”安装的纪录。

“深海智眼”,为最终接头量身定做测控装备

“正常一个管节长度是165米,宽度是46米,有足够大的空间安装北斗定位系统的测量高塔。而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,它是收在扩大端里面的,露出仅1米左右,不具备测量塔的安装条件。因此,我们必须研发一套新的方法,匹配工程的施工。”锁旭宏表示,在这样的情况下,“水下双目+水下拉线”测控系统应运而生。

“人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更准确,那使用两个摄像头,进行摄影测量,应该也更精准。”锁旭宏说,“双目摄像”的灵感源于他和技术顾问一句玩笑话。当前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,陆地摄影测量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城市三维建模,是否可以大胆设想在水下摄影测量,助力沉管安装呢?起初,建设团队使用普通水下密封相机进行拍摄,在珠江口浑浊的海水中能见度低;改用工业相机,清晰度有提高,但精度仍不达标;后续,建设团队又想办法给目标物配上光源。

“这个方法真用对了,我们从光上下功夫,前前后后试了7、8种光源,每一节沉管安装期间,我们到真实的现场环境拍摄试验,最后锁定一种光源。测量精度从10厘米,逐渐5厘米、3厘米、2厘米、1厘米,最后实现‘毫米级’的精度。”锁旭宏说。

为了确保最终接头成功推出对接,锁旭宏和团队还结合“水下拉线”测量系统,打出了“组合拳”。“这两套系统从硬件上融合在一起,可以进行联合结算,求出最优解;当一套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,另一套系统可以单独结算,起‘双保险’效果。”

在正式施工前,锁旭宏紧盯潜水员带着设备下潜,百感交集。“心情就像父母送孩子参加高考一样,既不舍得,又想他们赶紧去施展自己的本领,实现他们的抱负。这套系统,从研发到实际应用,我们花费近两年的时间。”锁旭宏说。

“一键入海”,迈进智能化沉管施工新时代

锁旭宏的第二个“小目标”,也在深中通道项目实现了。

在深中通道打造沉管智能化施工背景下,他成功开发了高质量、高精度、低成本的外海沉管隧道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,测控和施工控制相结合,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施工,填补国际技术空白。

“目前深中通道项目的建设已进入尾声,我又有了下一阶段的新目标,向实现‘一键入海’智能化沉管隧道施工新时代迈进。”锁旭宏说,工作11年,收获国家专利六十多项,发表技术论文17篇,但仍感觉到自己在理论上存在不足。目前,他正在攻读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博士学位,希望接下来能够研发出沉管全智能化施工管理系统,开启沉管隧道“一键入海”的智能施工时代。

“我的主攻方向是沉管隧道测控研究,未来十年,我将争取继续参与更多的超级工程建设,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”锁旭宏期待着,在沉管隧道施工领域,也能和中国航天一样,实现“一键飞天”,世界领先地位。

来源:中山+

编辑:张莹

审读:乔会青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