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栏目首页 > 专业 > 正文

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“穷沟沟”变身“金窝窝”——生态旅游擦亮青海大通绿色发展底色

新华社西宁9月7日电 题:“穷沟沟”变身“金窝窝”——生态旅游擦亮青海大通绿色发展底色


(相关资料图)

新华社记者李宁、李彦南

初秋时节,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,群山环抱,林海茫茫,油路上山入户,农家洁净整齐。

在边麻沟花海景区前,西宁市民王建英正在拍照,屏幕里的花海五彩缤纷,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,“每年都要来边麻沟‘打卡’,看看花,拍拍照,和花海亲密接触,远离城市喧嚣,心情自然就变好了。”

但谁也想不到,这个以生态旅游闻名的“花海村”一度杂草密布。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介绍,边麻沟平均海拔2800米,气候冷凉,农作物产出低,年轻人多外出务工,土地撂荒的多,加之早年间对树木砍伐和过度放牧,山沟两侧都是荒山。

2015年,几名外国游客进村采风,比比画画聊了几句,都在夸赞路边盛开的边麻花。看着漫山遍野的花朵,李培东茅塞顿开,“因地制宜打造花海,发展乡村生态旅游。乡亲们就地致富才是发展的好路子。”

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拍摄的花海。(无人机照片)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

整合扶贫项目,流转村民土地,引进鲁冰花、勋章菊、鸢尾花等高原适生花卉,种植青海云杉、海棠树等景观树种,搭设高空滑索、水滑道等游客体验设施。一个占地800亩的花海景区逐步成型。每年从6月到10月中旬,每月不同花卉绽放,不同主题色彩,边麻沟成为周边群众节假日“浪山”的好地方。

荒山变花海,收入年年高。今年6月营业以来,边麻沟花海景区仅门票收入达300多万元,还带动邻近村落2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。

近年来,依托“沟多景优环境美”的资源禀赋,大通县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多元投入,农户收益”的模式,对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山沟村庄进行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,鼓励当地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,就地发展养殖种植业,实现村落间物产供给,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。

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拍摄的花海。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

临近中午,走进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,道路两旁的农家院落中炊烟升腾,饭菜香气四溢。锅铲翻炒间,爆炒土公鸡、野葱炒鸡蛋、洋芋津津等一道道当地美食呈上餐桌。“野葱山上采,洋芋地里挖,公鸡是邻村养殖的走地鸡,鸡蛋是芦花鸡下的营养蛋,都是绿色产品咧。”农家乐经营者陈守兰说,“店里回头客多,位置早早就预订没了,每天忙得很。”

8月31日,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,游客正在吊桥上行走。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

“田家沟村紧邻黄白牙山地林区、鹞子沟景区,北面是巍峨雄峙的达坂山,游客到附近出游,住宿、饮食,需要一处‘驿站’歇脚。”田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介绍,“尽管田家沟村算不上景区,但邻近景区同样是优势。”李勇将田家沟村定位为“旅游驿站”,开展荒山复绿、河道整治、村容提升,山谷两侧绿草如茵,清澈河流穿村而过。

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拍摄的村容村貌。新华社记者李彦南 摄

风景秀丽,游客纷至。短短几年间,村里人均年收入从2400多元增至17000多元。“乡村发展道路千万条,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村的那条路。”李勇说。

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生活富裕……从鹞子沟到达坂山,如今,大通县已打造生态旅游村14个,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,过去的留守村、空壳村逐渐变成旅游村、文明村,“穷沟沟”变成了“金窝窝”。大通县文体旅游局局长马秀清说:“大通县将继续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培育更多生态美、生产美、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‘乡村之美’。”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